一、引言
近两年,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十九章专门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1]2012 年3 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各类学校及教育领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建设数字校园,配备必要的教学资源、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软件;提出了“三通”工程和“两平台”建设项目。[2]在2012 年9 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9 部委又联合颁发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7 项重点工作》等文件[3],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云平台建设等工作包含其中。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一系列会议的召开,目的是要真正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相关文件还明确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要以应用为导向,应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应重点围绕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应用工作等。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 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各级政府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大了投入。很多地区都在规划建设教育云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大多数中小学、职业院校以及高等院校都在建设或规划建设数字校园。部分区域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建设等。然而,究竟教育云、数字校园乃至智慧校园、网络学习空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没有一个让大家觉得能够接受的标准或界定。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教育云和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盲目现象,甚至出现荒唐的情况。比如,有个别地区计划投入数千万元建设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所设计的方案仅是建设一个基础平台,即实现所谓统一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的云平台,没有考虑任何应用。按照其方案的设计说明,他们建设云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是为以后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系统。一般人看完方案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基础云平台有了以后,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应当很容易接入了,多好呀。但问题是没有应用,云什么呢? 又统一什么呢? 如何统一呢? 而且,投入几千万元只做个虚无缥缈的平台,姑且不说值不值的问题,它怎么可能将其他应用统一起来呢? 所谓的云,也只能是虚拟桌面方式,这怎么可能支持大规模的教学应用呢? 再比如网络空间建设,目前能够看到的绝大多数只是共享、交流的环境,基本上是以博客或论坛为基础改造的。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对于教育教学的关键任务缺乏有效的支持。而数字校园的建设,很多学校就认为只建设硬件、购买或开发管理教学软件就可以了。至于提出智慧校园的学校,究竟智慧体现在哪里? 自己都说不清楚。
二、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
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都是教育信息化范畴的一些概念,要想界定清楚这些概念,关键是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核心问题、主要任务及关键点分析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理清这些概念应有的准确含义。
1.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搞清楚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教育信息化的思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及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点等问题。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引入信息技术,有效支持各项工作的实施。但是,如果教育信息化仅仅定位在这样的层面的话,它是不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的。教育信息化的最根本目的应是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应是“在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引入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一是重新定位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目标,二是构思最佳教育教学流程,三是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按照教育信息化这样的界定, 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首先要研究清楚教育教学的目标如何重新定位;按照新的目标,构思最佳学习或工作思路; 再分析按照最佳学习或工作思路所确定的学习或工作流程中哪些步骤或环节在常规条件下存在质量或效率方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支持(这样的步骤或环节称之为整合点或信息化点)[4]; 根据这些整合点或信息化点的需要选择或开发软件支持学习或工作的实施”。
从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中不难看出,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应包括:按照整合点、信息化点的需要设计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方案,并根据财力和人员培训情况建设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制定管理者、教师、教研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思路、方法的培训与应用推动方案, 并逐步开展培训与应用推动活动;制定行之有效的应用推动政策和措施,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点是要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即教育信息化绝不是信息技术的一般应用,而是革命性的应用。因此,需要对教育目标有深入的认识,要构思出最佳思路,要准确找出整合点或信息化点,要有有效支撑整合点或信息化点的软件或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要强力推动。在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方面, 应加大软件和应用推动的投入,原则上,软件和应用推动的投入应大于硬件的投入。
2.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一种形态,因此,要搞清楚智慧校园的界定,应首先讨论清楚什么是数字校园。
所谓数字校园是指依据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整合点或信息化点,针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家长等的不同需要所建设的,能够有效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支撑系统。该系统由软件、终端硬件和网络设备等构成,应实现统一入口、统一数据、统一认证、个性化服务。硬件和网络系统应是按照软件系统运行的需要建设。在教学方面,能够支持教师备课。教师不需要开发软件就能够制作出个性化的课件,特别是制作出可交互的软件;能够支持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交流和协作等活动;能够支持学生课后学习、问题咨询、协作和与教师交流等。在教研和培训方面,能够支持集体备课、互动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专题培训及网络学习等,特别是应能够支持教学内容的深入交流,如实验过程操作交流等。在管理方面,应能够支持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运行状态监测等。
讨论了数字校园的界定, 我们该如何理解智慧校园,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字校园呢? 从字面上看,智慧校园显而易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字校园, 它多了“智慧”两个字。关键点就在如何界定这里的“智慧”二字。我们认为,智慧校园中智慧的含义首先是指能够培养学生的智慧,即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智慧教育;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手段和条件也应当尽可能智能化。培养学生的智慧,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构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基础是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习。因此,智慧校园应构建出能够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学习的环境,而且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智慧,即构建智慧课堂。在智能化方面,智慧校园主要体现在备课、学习、管理、沟通用户交流、评价、安全等方面的智能化上。备课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资源查找主动推送、资源生成和资源集成工具化。学习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状况分层测试,学习内容分层、个性化,学习环境工具化。交流、协作智能化主要是工具化,有相应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学管理与评价、行政管理与评价、教研与培训、信息发布与反馈、德育、学校安全等方面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方式方法科学、简便,构建智能化工作环境等。
3.教育云
教育云平台是区域教育部门或国家教育部建设的以云方式部署和运行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云平台应能够为所覆盖范围内的学生、教师、管理者以及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开展学习、教学、管理、教研、培训、交流、信息发布与反馈等工作提供所需要的应用软件系统,并按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将应用软件系统的相应功能集成为使用者的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部署与运行应采取云的方式。
教育云平台应根据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功能,如支撑存储、业务支撑、交流、展示与分享、关注等空间建设,提供构建个性化空间所需要的工具软件包,根据学习、教学、管理、教研、培训、交流、信息发布与反馈等的需要构建相应的子空间。支持多类终端访
问、跨平台运行,实现统一入口进入、统一认证、统一数据。
4.网络学习空间
在阐述数字校园时我们提到了针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家长等的不同需要建设相应的应用系统,并实现统一入口进入、统一认证、个性化服务。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一进入系统,与之相关的功能、信息、资源和自己喜欢的各种资源、文件、软件、网址、好友等等都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自己想保存信息就能很方便地保存在上面。问题是,如何实现这样的系统,不同的使用者到底在网络上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呢?
很显然,我们需要为每个使用者在网络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个服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使用者,其需要的服务内容显而易见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网络学习空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业务支持系统、工作流程支持与结果管理、信息与通知、互动交流平台、个人收藏、分享信息、关注的网站与他人空间等。从功能上看,实际上就是应用功能调用、资料存储与管理、沟通与交流、展示、信息与通知等。
这个在网络上为不同使用者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称之为网络学习空间。
根据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选择或建立业务支持、工作流程支持与结果管理、信息与通知、互动交流、文档存储与管理、个人收藏、分享信息、关注网站与他人空间等功能,并将这些功能集成为个性化页面,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网络应用系统,称之为使用者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分为机构和个人两类:
(1)机构空间:班级、年级、教研组、年级组、教务处、办公室、后勤、学校、教育局等。
(2)个人空间:学生、教师、班主任、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局长、家长。
比如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包括:课程学习、作业、小组学习、问题求助、成绩查询、测评、信息与通知、私信、互动交流、展示、收藏、分享、学习计划与过程管理、喜欢网站、好友空间、同学空间、老师空间等。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包括:编写教案、准备课件,教案、课件管理与使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网络学习、专题培训,为学生准备学习内容、布置与批改作业、答疑、互动交流、个人收藏、分享、展示、私信、信息与通知、学生管理、成绩管理与分析、教研员空间、同事空间、领导空间、学生空间、好友空间、喜欢网站等。编写教案、准备课件应能够在线调用教学资源库、题库,实时使用学科编辑工具、资源生成工具、仿真实验室等。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能够应用教学资源库、题库、学科教学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进行交流。
作者简介:钟绍春,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首席专家,全国教育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